韩联社本篇文章1108字,读完约3分钟

学习汉语、钻研中医、烧得一手正宗鲁菜、还是站在太极拳阵“C位”的“洋师傅”……在威海定居15年后,来自俄罗斯索契市的柳德米拉·奥夫夏尼科娃(以下简称“米拉”)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通”。2月1日,北方小年的前一天,米拉一大清早又“出动”了,“听朋友说威海市环翠区张村这里有大活报表演和黄河大集,我可不能错过!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一看到精彩纷呈的舞龙、舞狮表演,米拉立刻掏出手机拍起视频,边拍还边解说着中国年俗,把这份中国年的热闹实时分享给远在俄罗斯的亲友。“我第一次看大活报表演,年味太足了!”脸被冻得通红的米拉仍喜不自禁。

米拉十分喜爱中国民俗表演。 杨正

有着30多年历史的张村镇“大活报”,是当地村民自导自演、最为看重的新春文化活动。米拉自然地融入到表演人群中:不仅拿起毛笔,有模有样地为龙头“点睛”,还现场“拜师”学艺,跟着舞蹈队员们挥起彩扇,欢欢喜喜地扭了几圈。

“我知道明年就是龙年,‘龙’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非凡,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图腾。”金发碧眼的米拉对中国爱得热烈。她自十五岁开始学习中医,一直梦想着能到中国生活。愿望达成后,米拉的儿子也随之来到中国求学,现在已在深圳工作。“我在中国生活得很幸福、很安全,衣食住行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走到哪里人们都是笑脸相迎。”米拉打了一个比方,“我现在就像一颗鸡蛋,外表是白色的,但却有着一颗黄色的‘中国心’。”

俗语说,过了小年就是年。这天,米拉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赶年集、备年货。人头攒动的张村大集上,米拉在浓浓的烟火气里穿梭。“外国人也来赶大集。”“妈妈,你看这个阿姨是蓝眼睛。”……她的身影,时不时引来周围群众的瞩目。一趟下来,米拉挑选了心仪的对联、福字以及刚出炉的烤地瓜、糖葫芦等,并熟练地使用微信支付账单。

从俄罗斯黑海沿岸到中国黄海之滨。2008年,米拉对威海一见钟情,第二年她就选择定居这里,并经营起一家俄罗斯特色手工原创娃娃工坊和俄罗斯绘画艺术画廊。米拉说,自己家乡索契和第二故乡威海于1996年就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这让她感到无比亲切。

米拉也积极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促进威海世昌中学与索契市立第八中学签署友好合作协议。2023年,通过线上方式,中国学生教授俄罗斯学生如何制作月饼,俄罗斯学生则展示了当地各民族服饰及歌谣,还用汉语介绍了索契的风土人情。今年,两所学校计划开展线下交流活动。

看春晚、拜大年、练口语……这个春节,米拉的“档期”已经排得满满当当。另外,她还要加快《蓝天、大海、云》的写作进度,这本米拉“视角”推介威海景点的书籍,将在今年春天以俄语出版。龙年即将来到,米拉的心中也升起了一个“中国梦”——希望能开一家国际中医诊所,翻译更多中医书籍,通过普及中医知识,让“地球村”的人们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