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本篇文章1530字,读完约4分钟

图为美国资深外交家傅立民(左)向记者介绍1972年4月参加基辛格在华盛顿会见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情景。朱炜摄

今年是尼克松访华40周年。 40年前的今天,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横渡太平洋来到中国,后来召开了被称为“改变世界一周”的访华行程。 40年来,中美关系目睹了长足的发展,也经历了风雨摇滚。 最近,本报记者采访了时任尼克松访华代表团的傅立民最高译者
“周恩来和站在尼克松后面的是我”。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的美方译者,有名的“中国通”傅立民指的是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照片,向本报记者详细说明了照片中的人物。 “这是基辛格。 这是叶剑英……”

这是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恩来总理接见的、记录了与美方代表团拍照时间的珍贵历史照片。 当时29岁的傅立民,担任尼克松总统访华代表团的首席翻译。

傅立民永远忘不了40年前的日子。 在晴朗寒冷的下午,“空军1号”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时,傅立民刚从噩梦中醒来。

在梦里,傅立民看见蒋介石和周恩来站在停机坪前等待尼克松的到来。 尼克松下飞机时,蒋介石说:“好久不见! ”大声嘲笑。

当“空军一号”停下来的瞬间,傅立民匆匆通过舷窗往外看,清楚地看到在机场等待的是中国总理周恩来时,他忐忑不安。

“访问确实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傅立民对本报记者说:“40年前的中国贫困落后,北京也没有大城市的感觉,没有太多高楼,很多地方看起来像农村。” 而且,中国还处于孤立和封闭的国际环境中。

傅立民在尼克松访华后说:“中国摆脱了孤立的立场。 随后的几十年,中国走上了繁荣迅速的发展道路,深厚的中国文化再次爆发了繁荣迅速的发展活力。 ”。 中美交流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两国高层交流频繁,政府间交流扩大和深化。 民间交流丰富,数百万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深造,奥巴马政府也启动了“十万人计划”,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中国留学。 商业联系成为推动中美关系快速发展的纽带,旅游业带动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大量中国游客来到美国,受到各方的欢迎。

尼克松访华成功,强调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战术智慧和政治勇气。 傅立民说,访问尚未建立邦交的中国对尼克松总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他遵循了身边幕僚提出的正确建议。 当时毛泽东主席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但多次会见尼克松,从世界结构的战术高度把握了中美关系的迅速发展方向。

在采访中,傅立民的话中佩服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国老一代领导人。

“我不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威胁。 在很多方面,中国的表现是有责任的。 ”。 傅立民对本报记者说。

傅立民认为中国文化独特,其成功也独特,“中国没有向外部出口价值和系统”。 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并没有崛起,只是回到了它应该有的位置”。

傅立民对中国未来和中美关系迅速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但是,中国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第一,经济和社会变革尚未完成,人们一般把“情”和“理”放在“法”面前,法制建设还需要很长时间。

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模糊性和动摇性,傅立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他说,美国未来的繁荣依赖于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我们想与中国合作确保良好的“全球治理”,但为了加强军事战术在亚太的部署和投入,需要与中国进行“大工作”

傅立民指出,美国在亚太矛盾的政策越来越多是“竞争中的政治冲动造成的”,不是出于合理的政策决定,而是美国应该“调整”该政策的不合理部分。

中美关系4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为了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未来福祉,中美两国应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而践行守诺不仅是其中关键,也是一个大国在任意时间都应有的风范。(邹强)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