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本篇文章1457字,读完约4分钟

举办中的全国两会,从全国吸引了全世界的人的目光,大会的细节备受关注。 昨天,在政协开幕现场能看到谁在做什么的超高清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清晰的政协会议全景,在网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多网民的关注,呼吁“开阔视野”,不断放大图像寻找自己的亮点。

放大后可以看到各自的表情

“大家都在寻找亮点,南都可以拿出亿像素政协的开幕式照片,放大放大! 你好像在使用侦察卫星呢。 点击这里,来找你熟悉的官员,来找你感兴趣的委员,来2200多人民大会堂找亮点! ”。 昨天下午1点,南方都市报的官方微博发表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11届5次会议开幕式的现场照片。 记者打开这张照片,发现随着记者转动鼠标滚轮,照片一直放大到屏幕上能看到谁在做什么。

照片为什么能放大到这里? 记者联系了摄影记者、南都记者胡可。 说到胡可,一般记者用一般的单反相机拍摄的照片约为1200万像素左右,也就是说一张照片的长边约为4000像素,宽边约为3000像素。 “这张亿像素的照片,长边约4万像素,宽边约3万像素,整个画面实际上有12亿像素。 这意味着1亿像素照片中包含的新闻量是普通照片的几十倍到几百倍。 ”。

本报寄来的“亿像素”的照片是拼凑起来的

“亿像素”是如何实现的? 记者采访了扬子晚报的摄影记者宋岭先生,认为将多张照片连接起来制作兆像素的全景图的可能性很高。 “我认为在人民大会堂这样的现场不允许设置大型的全景摄影设备,所以我推测这还是制作拼图的可能性很大。 在现场全面拍摄局部照片,用后期软件进行总结。 但是现场和拍摄者有点要求。 被摄体的场景比较静态,摄影者必须尽快完成所有的照片。 否则,场景中的人物将无法移动两张照片的接缝。 当然,每张照片的边缘一定不是严格地和下一张照片结合在一起的。 ’”

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摄影部主任潘劲松对记者说,这张亿像素的照片确实不是读者想象中的那种很棒的机器一次拍摄的,而是“实际上数百张照片是后期的电脑制作的”。 潘主任说,完成这样的照片大致需要三个步骤。 首先是视觉新闻的收集。 是先拍摄画面,再用电脑技术解决,把这些照片拼接起来。 最后使用网络技术发表的话,可以自由地放大缩小网民,体验百度地图。 据潘主任介绍,从摄影到后续合成,一张全景照片需要几十小时的工作。

“摄影师要求具备良好的摄影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 潘主任说,这项技术在海外早就应用了,比如在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上,记者制作过这张照片。 “美国、欧洲等地有摄影师在做,但在中国还没有大规模,技术也不够成熟”。

信息链接

什么是像素?

“像素”( pixel )由单词picture (图像)和element (要素)的字母构成,是用于计算数字图像的单位,如果将图像放大数倍,这些连续灰度实际上从多个颜色相近的小点开始 像素可以用一个数量表示。 例如,“640×480显示器”有640个水平像素和480个垂直像素。 因为这个总数是640 × 480 = 307200像素。

数码相机的最大像素数是40亿

NASA为科学研究而特别开发的照相机采用了40亿像素的受光元件。 40亿像素可以拍摄88000×44000的超大分辨率。 这个尺寸的数码照片如果不压缩的话,一张照片的容量会是惊人的24gb。

2007年瑞士尺寸相机企业生产的1亿000万像素的全景数码相机问世了。 这台照相机的主机售价在30万元以上。 (记者张谋)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